原重庆钢铁厂的8000匹马力机,与封闭已久的钢包、运输原材料的废旧火车头、直插云霄的大烟囱一起,成为重庆工业遗址公园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这里,曾是“十里钢城”。火霞漫天、扬尘密布,被人们称作“灰城”;如今,因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重钢”)搬迁而“破茧成蝶”,碧蓝天空下,一派郁郁葱葱。
2011年,重钢在大渡口区生产主线完成环保搬迁,少了经济支柱的大渡口摸索前行,探求转型发展之路。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确定了“新兴起的产业之区,品质生活之城”两大目标,立足生态优先战略,培育“3+1”新兴起的产业,崇尚创新、厚植开放,激发出发展新动能。
“只要不下雨,我天天都来看他们下象棋。这公园环境好,我能待一下午。”年过六旬的罗大爷说。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两三个石桌边围满了下象棋的人,这里就是大渡口公园。
沿着步道走向公园深处,翠湖里的赤麻鸭和鸳鸯正在休憩,湖中央有一座“桃花岛”,上面种植着20多种绿色植物,风景宜人,引来不少游客驻足拍照。
大渡口公园于上世纪80年代开园,因年代久远、淤泥沉积、塘壁裂损,2013年翠湖出现了渗漏,污水的渗入,让翠湖浑浊不堪,一度出现黑臭现象。“治好”翠湖,曾是每个大渡口人的期盼。
2013年,区环保局和区市政园林局联手启动“翠湖综合整治工程”,抽水、清淤、筑墙、造景四大步骤迅速推开,并出台了湖库整治长效工作机制,确保水质不反弹。“我们还修复了公园破损道路,铺设沥青路面7000平方米;处理地面沉降,修复运动休闲设施1300平方米;恢复2000平方米绿化景观。”市政园林局的曾强介绍。2016年年底,综合治理工程彻底完成,翠湖风光焕然一新。
近年来,为了既摘掉“灰城”帽子,又让大渡口人记得住乡愁,区委区政府在“公园之城”这个新名片塑造上下了大功夫。
“在公园建设中,我们注重保留公园遗址区域原有的地形地貌,合理进行植物搭配,挖掘文化资源。以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环保‘五大行动’为抓手,让大渡口人记得住‘钢魂’,感受到幸福。”区环保局副局长张伟说。
如今,大渡口人均绿地公园面积达17.3平方米,全区森林覆盖率达42.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9.95%,大渡口人也实现了推窗见绿、四季闻香。
在丰盛垃圾焚烧发电厂(以下简称“丰盛”)的垃圾储坑旁,三台巨大的垃圾吊正抓着大把垃圾输送到焚烧炉。“从垃圾接收到焚烧,从焚烧到汽轮发电,再通过活性炭喷洒、石灰浆喷洒、旋转喷雾塔、飞灰固化等多个步骤,生活垃圾也能变成宝。”一位“丰盛”员工说。
据了解,“丰盛”每天定额处理生活垃圾2400吨,能生产出清洁电能100万度,除工厂自用外,还能满足20余万户城镇家庭的日常用电需求,真正的完成了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这座西南地区最大的垃圾焚烧发电厂由三峰环境集团投资建造,而三峰正是大渡口“3+1”新兴起的产业中节能环保产业的龙头。
什么是“3+1”?“‘3’是指节能环保产业+信息服务产业+文化休闲旅游产业,‘1’是生物医药产业,也是知识密集型产业。”区发改委副主任吴文元说。
近年来,大渡口区以“3+1”为基,建设环保科技产业园、移动互联网产业园等多个园区以及文化休闲旅游聚集区和区域性特色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不断吸收企业入园。2017年上半年,大渡口节能环保产业实现营业收入22.3亿元,信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3.7亿元,旅游消费总额达3.2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7.2亿元,新兴起的产业已成为支撑大渡口经济稳步的增长的重要引擎。
作为老工业区,推动传统工业公司转型升级是大渡口区的重要发展理念之一。“大渡口坚持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既充分挖掘优势产业的发展的潜在能力,又促进无效产能有序退出。”区经信委主任詹勇胜表示。
建桥园区是大渡口区工业的主要载体,先后吸引了400余家企业入驻,1993年成立的重庆秋田齿轮有限责任公司是这里的“老住户”。
在秋田齿轮的生产车间里,几台桁架机械手正在配合传输装置有序作业。秋田齿轮行管中心主任代磊和记者说,眼前的自动化作业是公司战术转型的重中之重,且效果非常明显,1个人能控制8台自动化机器,大大缩减了公司的人工成本。
“秋田齿轮在2012年确定了三大转型升级战略。通过技术改造、产品更新、优化供给结构、调整管理体系等多种手段实现转型升级目标,2016年公司产值达7亿元,成为真正的纳税大户。”代磊说。
在推动传统工业公司转型的同时,大渡口积极引导搬迁、减产企业主动转型,盘活工业公司资源。下一步,计划投资11亿元打造重庆工业文化博览园;利用石棉厂旧厂房打造艺度创文创园区,盘活区内老旧厂房和闲置土地,更要全力争创国家级“众创空间”。